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二次、三次全會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根據年度工作安排,現啟動2024年第一批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工作。
一、申報要求
所有申報項目均需符合以下申報要求和相關指南要求,所有附件材料均需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統上傳。
(一)項目申報單位要求。
1.項目申報單位包括項目牽頭單位和項目合作單位。
2.項目牽頭單位應是注冊地在四川省境內,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醫療衛生機構和其他具備科研開發、科技服務和決策咨詢研究能力的企業及單位。其中:
(1)企業一般應是有效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2022年或2023年評價入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2023年度全省100戶大企業大集團、2023年度民營經濟100強企業、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科創板上市企業、國(?。┘壙萍紕撔缕脚_的依托企業等。
(2)合法的社會組織(民辦非企業、社會團體、基金會等)和生產力促進中心等不具備研發和產業化能力的機構,限申報軟科學、科普培訓等科技項目。經科技廳備案(認定)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省級技術創新中心、省級技術轉移機構、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除外。
(3)經費50萬元以下(不含50萬元)的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優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
3.項目合作單位可為境內外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醫療衛生機構和其他具備科研開發、科技服務和決策咨詢研究能力的企業及單位。
4.項目申報單位應對申報項目及申報材料的真實性負責。發現項目或申報材料造假,新申報項目不予立項,項目申報單位納入科研失信記錄。
5.多家單位聯合申報項目,應簽訂該項目合作協議(加蓋法人單位公章),作為申報書附件材料掃描上傳。
6.牽頭單位為企業的,須在注冊信息中如實填報上年度企業基本財務信息。其中,納入統計部門調查范圍的企業,須按照《企業(單位)研發活動統計報表制度》要求報送統計部門的上年度企業研究開發項目情況表和企業研究開發活動及相關情況表中的數據填報,并上傳附表。優先支持自身有研發投入的企業牽頭申報的項目。
7.企業牽頭申報項目的,自籌資金與申請經費的比例不低于1:1(相關指南另有要求的以指南要求為準),并需提供自籌能力相關支撐材料(以下材料之一:電子稅務局下載的2023年第二季度企業財務季報、2023年7月末或8月末銀行對賬單或存款證明),財務數據涉密的單位除外。
8.項目申報單位誠信狀況良好,無省級科技計劃項目限制申報記錄,無在懲戒執行期內的科研失信行為記錄和相關社會領域信用“黑名單”記錄。
(二)項目申報人要求。
1.項目申報人包括項目負責人和項目參與人。
2.項目負責人原則上應為該項目主體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實際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員。各級國家機關的公務人員(包括行使科技計劃管理職能的其他人員)不得申報項目(軟科學項目除外)。
3.項目負責人原則上應為1963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及外籍專家除外),指南中有明確要求的按指南要求執行。
4.鼓勵在川工作的外籍科技人員申報項目。作為項目負責人申報項目的,項目實施周期應處于其聘用合同中規定的聘用期限內,聘用合同應作為申報書附件材料掃描上傳。
5.項目負責人應為牽頭單位人員。允許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的科技人員,經所在單位批準從事創業或到企業開展研發、成果轉化等。屬于此類情況的科技人員可作為離崗創新創業、兼職創新創業單位的項目負責人,人員名單由高校、院所統一向科技廳提供。
6.指南中規定的擬支持經費100萬元及以上的重點研發項目負責人應具有副高級及以上職稱或博士學位。指南中對項目負責人有明確要求的按指南要求執行,指南無明確要求的其他項目的項目負責人須有相關專業中級及以上職稱或本科以上學歷(本科畢業工作5年以上,碩士研究生畢業工作2年以上)。
7.同一年度,同一項目申報人新申報項目總數不得超過2個。其中:作為項目負責人牽頭申報2024年度項目限1項,目前承擔有省級科技計劃項目或還在限制申報期內的項目負責人不得牽頭申報。在研項目負責人不得因申報新項目而退出在研項目;退出項目研發團隊的,在原項目執行期內原則上不得牽頭或參與申報新的項目申報。國(境)外高端人才引進項目按其對項目負責人要求執行。
8.指南編制專家不能申報其參與編制指南的科技計劃項目。
(三)推薦單位要求。
1.各推薦單位可在此通知基礎上另行制定通知,明確當地項目申報截止時間和報送流程。
2.各推薦單位應加強對所推薦的項目申報材料的合規性審核,按時將推薦項目通過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統統一推薦,向科技廳報推薦函并附項目匯總表。地方推薦的項目,由地方科技部門初步形成推薦意見后,會商同級財政部門,聯合向科技廳和財政廳報推薦函并附項目匯總表。
3.審核未通過的項目由推薦單位退回。
(四)其他要求。
1.同一項目不得以任何形式跨計劃、跨專項重復申報。
2.指南中明確了組織單位(部門)的項目,相關單位(部門)應出具推薦函,作為申報書附件材料掃描上傳。
3.申報項目應嚴格按申報通知要求,提供滿足指南相關限制條件的附件材料和證明項目前期研究基礎的附件材料并在線上傳。
4.申報通知及指南中要求上傳的企業財務年報、季報均需提供從電子稅務局中下載的報表。
5.指南中明確只支持1項的,如申報項目評審結果相近、技術路線明顯不同時,可采取“賽馬制”方式同時支持2項。
6.項目執行期從2024年1月1日起(指南有明確規定的除外),執行年限具體見指南要求。
7.研究項目如涉及我國人類遺傳資源采集、保藏、利用、對外提供等,應簽訂《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承諾書》并作為申報書附件材料掃描上傳。
8.項目申報單位及項目申報人應嚴格遵守科研倫理相關規定。
9.項目申報單位應開發并設立從事科研項目輔助研究、實驗(工程)設施運行維護和實驗技術、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以及學術助理和財務助理等工作的科研助理崗位,所有項目均需配備科研助理。
10.網上不受理涉密項目。各項目申報單位也不得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統中上傳涉密資料。
二、專項資金支持方式
專項資金采取前補助或后補助支持方式,具體支持方式見申報指南。
三、申報流程
(一)申報身份獲取。
申報單位管理員、項目負責人登錄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統(網址:http://202.61.89.120/),進行身份注冊和實名認證,申報單位和項目負責人需完整、如實填寫相關信息,已注冊過的單位和個人憑用戶名和密碼登錄,并補充完善相關信息,審核通過后方可進行項目申報。
(二)申報書填報。
項目申報書由項目負責人填寫(指南有特殊說明的除外)。項目負責人登錄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統,根據相關指南提出的具體申報方向,按照提示,在線填報項目申報書和上傳附件,蓋章頁(推薦單位可不蓋章)掃描后在線上傳。
(三)申報書修改。
在推薦單位規定的項目申報截止時間以前,項目負責人、申報單位可在線主動撤回申報書并進行內容修改。
(四)申報單位審核。
申報單位登錄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在推薦單位規定的截止時間前對項目申報書進行在線審核和提交。
(五)推薦單位審核、匯總、報送。
推薦單位進行申報項目的審核、匯總,完成網上審核和提交,出具項目申報推薦函并附項目匯總表(在線打?。﹫罂萍紡d。地方推薦的項目需由科技部門、財政部門聯合出具推薦函并附項目匯總表(在線打?。?,報科技廳和財政廳。不受理申報單位直接報送。
四、申報時限
(一)項目申報單位網上申報時間為:2023年8月15日-2023年9月15日18時。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將在申報截止時間2023年9月15日18時自動關閉。
(二)項目申報單位在線將申報書提交至推薦單位,具體截止時間以各推薦單位通知為準,逾期不予受理。
(三)推薦單位報推薦函、項目匯總表截止時間:2023年9月22日18時,逾期不予受理。
五、材料報送
為減輕科研人員和申報單位負擔,項目申報時暫不提交項目申報書紙件。待申報項目立項公示后,另行通知申報書紙件報送。未立項項目無需報送紙件。
推薦函、項目匯總表寄送地址:
科技廳地址:成都市學道街39號,科技廳320室,聯系人:屈智028-86671416,028-86663469(傳真)。
財政廳地址:成都市南新街37號,財政廳606室,聯系人:卿杰028-86679421。
六、申報咨詢
(一)申報指南咨詢。
1.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林曦028-86710230(具體咨詢詳見指南);
2.省院省??萍紕撔潞献?,劉雪娟028-86717593;
3.區域創新合作,李雨靜028-86723913;
4.國際/港澳臺科技創新合作,石梁萍028-86669687;
5.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張文028-86717490;
6.中央在川高校院所“聚源興川”項目,陳斌028-86712007;
7.軟科學研究項目,盧忠偉028-86668420;
8.科研院所改革發展專項,羅實軍028-86719619;
9.科普專項,黃文超028-86718520。
(二)申報流程咨詢(咨詢時間:工作日8:30-12:00,
14:00-18:00)。
楊欣028-86715358,屈智028-86671416,鄭博028-86726725,程小娟028-86726087。
(三)技術支持熱線(咨詢時間:工作日9:00-17:00)。
張波028-85249950,陳麗樺028-65238305,黃驥028-65238321,彭杰028-65238378。
七、特別申明
四川省科學技術廳從未委托任何單位或個人為項目申報單位代理項目申報事宜,申報單位必須自主填報項目申報書。凡是購買或委托代寫項目申報書,或是提供虛假證明材料的,一經發現并查實,即視為騙取財政資金,一律不予受理、取消申報資格或撤銷立項項目,并按規定嚴肅處理。知情者可向四川省科學技術廳科技監督與誠信建設處舉報,舉報電話:028-86669837。
?
附件:1.2024年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指南
2.2024年四川省重點研發計劃申報指南
3.2024年四川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引導計劃申報指南
4.2024年四川省科技創新基地(平臺)和人才計劃申報指南
?
?
四川省科學技術廳
?2023年8月15日
附件1
2024年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指南
一、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
(該指南在線填寫“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申報書”“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申報書”“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申報書”“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書”“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書”“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申報書”)
——總體績效目標
通過項目實施,產出一批突破性研究成果,培養一批勇于創新的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造就一批優秀的四川省創新研究群體,申請專利200項,獲得專利100項,公開發表科研論文2000篇,其中高水平科研論文不少于100篇。
——資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經費
(一)資助方式。
2024年度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各項目類型均采取前補助方式進行資助。
(二)擬支持經費。
重大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500萬元/項;重點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項;面上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元/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萬元/項;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60萬元/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項。按照項目申報類型,各類別項目之間不混合、不交叉支持。
——實施周期
重大項目實施周期為3年;重點項目實施周期為3年;面上項目實施周期為2年;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實施周期為2年;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實施周期為3年;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實施周期為3年。自2024年1月1日起。
——支持方向和重點(含考核指標)
(一)重大項目。
(該指南在線填寫“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申報書”。指南咨詢:林曦,028-86710230)
1. 支持方向。
面向我省特色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農業領域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和綜合性研究,充分發揮支撐引領作用,提升我省基礎研究源頭創新能力。
2. 支持重點。
(1)聚焦六大優勢產業重大科學問題,重點支持以下領域: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輕紡、能源化工、先進材料、醫藥健康等。
(2)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科學問題,重點支持以下領域:人工智能、生物技術、衛星網絡、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無人機等。
(3)現代農業領域重大科學問題。
(二)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
(該指南分別在線填寫“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申報書”及“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申報書”。指南咨詢:劉雪娟028-86717593)
1. 支持方向。
(1)數學與物理科學領域。
代數幾何與復幾何(A0107);新型高效模型降階算法(A0507);物象還原中的強反光抑制算法(A0602);高海波地區人群生命健康風險評估與預警機制(A0604);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中的數理方法(A0606);復雜系統的數據驅動建模及應用(A0607);多學科原理融合的航空發動機旋轉渦輪葉片高清度算法研究(A0609);先進光學儀器的主動振動抑制技術(A0702);低溫低氣壓工況下載人航空電機可靠性研究(A0705);金屬材料長壽命性能研究(A08);低溫釬焊焊錫接點裂紋抑制(A0802);先進結構材料的優化設計與力學研究(A0806);糧食顆粒氣固兩相流流動特性研究(A09);飽和膨潤土的界面效應研究(A0908);基于大科學裝置的特殊恒星與恒星系統研究(A1502);高精度衛星激光測距科學與關鍵技術問題(A1903);伽馬射線暴實時預警技術方法的研究(A1904);量子通信網絡技術研究(A2501);超純水衰減長度測量方法的研究(A2606);天體物理關鍵核反應截面數據研究(A2705);聚變堆包層產氚性能多物理影響機制和優化方法研究(A2803);仿生復眼微光學器件的三維直寫行為及其控制研究(A2902);磁約束等離子體中太赫茲散射技術研究(A2903);高比壓等離子體中磁流體不穩定性的實驗研究(A2904);提高強磁場下二代高溫超導載流能力的關鍵技術(A3002);中子探測技術的設計與應用研究(A3005);輻射探測成像研究(A3006);核技術產業里的應用與研究(A3010)。
(2)化學科學領域。
關鍵中間體的綠色催化合成(B0105);新概念手性催化劑/配體的設計、合成及應用(B0106);綠色低能耗制氫(B0202);海洋船舶防腐、防污涂料研發與性能表征(B0504);生物催化制備與性能表征材料(B0509);重要醫用同位素靶件制備及分離純化(B0608);凝血通路新型調控分子的設計和合成(B0706);高效低耗液固分離技術(B0804);乙烯資源的高值化利用(B0807);釩電池電極材料研究(B0809); 煙道氣二氧化碳轉化高效催化劑研制(B0815);天然氣藏地下制氫儲氫與碳封存技術(B0901)。
(3)生命科學領域。
極端環境未培養微生物資源挖掘(C0101); 微生物組學與特色代謝研究(C0103);微生物反應器與生物合成(C0104);微生物與環境互作研究(C0106);特色區域特有珍稀瀕危植物保護研究(C02);經濟林木的雄性敗育機理研究(C0207);特色區域全球變化及人類活動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評估(C03);全球變化與森林生態系統功能(C0308);長江上游典型小流域水生植物化感抑藻機理研究(C0310);農田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對碳排放影響研究(C0311);珍惜動物小種群復壯及受損棲息地修復機制(C0312);兩棲動物腦容量適應性進化( C0401);地方畜禽品種種質資源評價及多組學解析優異性狀形成機理(C0405);嚙齒類適應性演化及其病原傳播機制研究(C0407);儲糧害蟲綠色防控機制(C06);消防員心理彈性水平對應激損傷的認知影響機制研究(C0909);生物活性基質膠材料與類器官構建技術研究(C1008);作物耐受生協同調控分子基礎及新理論(C1304);農作物分子資源調控機制研究(C1305);綠色生態品種培育的分子基礎和育種理論(C1306);主要糧油作物育種學(C1308);主要糧食作物資源高效利用、低碳減排機理及其調控途徑(C1309);地膜殘留生態區旱作糧食作物對養分的高效利用機制研究(C1311);作物真菌性病害的致病機理及防治技術(C1401);蔬菜優質抗逆性狀調控機制解析(C1504);蔬菜、瓜果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學(C1505);茶樹種質創新與高效栽培(C1508);工廠化食用菌重要農藝性狀環境調控機制(C1510);紅藍光調控黃瓜葉片氣孔運動與水分傳輸機制(C1511);高寒地區特有草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C1601);川西北高寒地區生態草牧業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C1602);竹燕窩抗炎舒敏活性成分篩選與鑒定(C1604);淀粉類森林資源培育(C1607);家畜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學(C1702);畜禽水產動物精準營養(C1705);飼料資源開發與高效利用(C1706);內源性CRISPR-Cas系統在細菌耐藥性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C1803);新發動物疫病兔瘟二型流行規律及傳播機制(C1806);中藥防治寵物呼吸系統疾病作用機制(C1807);水產生物遺傳育學(C1902);病原微生物感染土著特色經濟魚類致病的分子機理探究(C1906);儲糧倉貯及真菌毒素防控研究(C20);食品原料學(C2001);食品發酵關鍵技術研究(C2002);發酵食品中微生物代謝調控及高效特色菌味篩選(C2003);雜糧膳食纖維的功能活性與作用機制(C2004);應對極端環境的新型功能發酵食品的研發(C2006);果蔬貯藏與預制菜品質提升(C2007);川產特色產品質量可信追溯技術研究(C2008);食品風味化學與感官評價(C2011)。
(4)地球科學領域。
泥石流監測預警技術(D0101);生物地理與土壤地理(D0103);小流域地質災害機理研究與智能識別、監測關鍵技術(D0104);雙碳目標下四川省系統性轉型的關鍵問題與路徑研究(D0112);遙感觀測技術(D0113);勘探技術與地層鉆探(D0218);成都市地質遺跡調查(D0201);川西稀有金屬勘查技術(D0205);四川盆地深層油氣資源源江體系與資源評價(D0206);四川盆地復雜變形區海相頁巖氣富集保存機理與新區帶新層系優選;(D0207);特提斯構造域塊體聚散過程與資源環境機制(D0211);深層地熱儲層精細表征方法研究(D0213);滑坡三維監測預警機制研究(D0214);致密油運聚機制研究(D0309);川西高溫地熱區深部結構與成礦動力學機制研究(D0407);資源勘探新技術方法研究(D0409);暴雨預報新技術研究(D0501);川渝地區旱澇災害的成因及預測、預估(D0502);四川地區主要致災天氣系統的演變機理及其可預報性研究(D0504);高原氣候承載力研究(D0507);復雜地形區域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方法研究與應用(D0509);開發逆向模型對大氣污染的溯源分析(D0511);青藏高原及周緣地氣相互作用規律及其影響(D0513);土壤侵蝕與生態修復(D0701);成渝雙城地下水循環機制研究(D0702);工程地質環境與災害(D0705);生態系統修復及有效轉化利用機制研究(D0707);土壤侵蝕與土壤肥力(D0710)。
(5)工程與材料科學領域。
基于流場與擴散場耦合優化的鎳基合金粉末焊材設計研究(E0101);金屬材料使役行為與成型技術、表面技術研究(E0103);金屬功能材料研究(E0107);銀納米線宏量制備及在光伏器件中的應用研究(E0108);先進碳石墨材料結構設計、制備與應用基礎研究(E0203);無機非金屬基復合材料(E0205);先進功能陶瓷涂層金屬材料(E0206);摻雜氧化釩納米纖維低成本綠色制備技術研究(E0208);廢棄絲綢改性聚酯纖維研究(E0303);功能玄武巖纖維材料(E0305);高分子材料老化失效機理與防護方法(E0306);智能與仿生材料設計與加工技術(E0307);光電磁功能有機高分子材料(E0309);功能高分子膜材料的開發(E0310);釩鈦高爐渣資源化利用技術(E04);先進油氣井工程技術(E0401);先進油氣開采技術(E0402);大型浮頂油罐容積利用率提升關鍵技術研究(E0403);鋰離子儲能電池高效滅火關鍵技術(E0408);稀土等礦物工程與物質分離(E0409);釩鈦磁鐵礦資源的高效利用(E0410);WC-HEA高熵硬質合金微觀機理及關鍵技術(E0413);鋰輝石冶煉渣高值化綜合回收利用理論研究(E0414);川東北深部固液相鉀鋰鹽資源平衡利用研究(E0415);傳動與驅動新機理與新技術(E0502);天然氣壓差發電膨脹機關鍵技術(E0503);機械摩擦學與表面技術(E0505);腦機交互系統設計新方法(E0506);工具加工制造新技術(E0509);制造系統與智能化新方法新應用(E0510);航空發動機/渦輪內流場合分析及特性測量方法(E0602);廢棄鹽井“內循環加熱”方法及關鍵問題(E0603);純氫、氫氨燃燒特性研究(E0604);微型燃料電池內多相反應流傳輸特性及性能強化方法(E0607);極端災害下、城市電網韌性提升方法(E0704);超高壓GIS殘余電荷下致閃機理研究(E0705);電力電子化電力系統失穩機理及穩定控制方法(E0706);固態電池安全性分析感知與方法(E0707);交通基礎設施震損機理與損失評估方法(E0801);特殊場景應用的工程材料劣化機理與防護技術(E0805);TBM破巖機理及效能提高方法(E0808);環境自適性道路、軌道交通材料性能提升方法(E0809);特大型工程效應防災、減突理論與方法(E0810);基于數字孿生的流域水災害防控理論與方法(E0903);極端氣候下抽水蓄能引流穩定性研究(E0904);深地-地表巖體多場信息原位聯測與解譯(E0905);城市生活污泥處理方法與技術(E1002);醫院污水處理機制研究(E1003); 礦山固體廢棄物再利用方法(E1006);環境生態體系中關鍵化學物質的溯源與安全轉化(E1007);滅火廢水中高風險污染物的識別與生成機制研究(E1009);移動機器人集群調度與人機協同技術研究與應用研究(E12);基于調控一體化的多制式軌道交通智能綜合調度關鍵技術(E1201);多源數據融合技術構建高速公路本質安全技術研究(E1202);數據驅動的交通效應安全風險識別方法(E1203);城市群多模式交通網絡韌性評估(E1204);交通磁體與導軌之間動力耦合作用機制研究(E1206);運載系統智能感知與檢測理論與方法(E1208);材料多功能集成與半導體器件設計方法(E1303);氫氣存儲的新型制備方法(E1304);生物適材設計新工藝和方法(E1305)。
(6)信息科學領域。
智能數據鏈通信理論與關鍵基礎技術研究(F0103);基于生成式AI的協同智能網絡優化機制研究(F0104);移動通信系統關鍵技術研究(F0105);量子通信與量子信息處理技術研究(F0110);毫米波雷新技術及應用(F0112);基于顯/隱性知識融合的新型智能感知范式研究(F0116);地質安全監測數據濾噪處理研究(F0117);非線性模擬電路全時域周期響應分析技術(F0118);共形天線陳列自適應重構關鍵技術(F0119);太赫茲新技術與應用(F0120);介電陶瓷-鐵氧體異質集成技術與應用(F0126);嵌入式軟件開發全過程形式化的理論與方法(F0201);軌道交通控制軟件全生命周期形式化理論與技術(F0203);網路與系統安全(F0205);公共網絡信息安全(F0206);智慧放牧物聯網系統與大規模牧群監管關鍵技術研究(F0208);圖像視頻處理與多媒體技術及應用(F0210);數據科學與大數據計算及應用(F0212);精密運動平臺電磁變阻尼控制方法(F0302);系統工程新理論與新技術(F0304);采用Bulk CMOS工藝實現全集成的負載調制平衡式放大器(F0402);數?;旌闲盘柼幚砦⑾到y2.5D封裝技術研究(F0406);新型信息器件理論與技術(F0408);高速分時探測的多通道偏振成像系統(F0501);基于光熱圓二色性的圓偏振光探測器關鍵技術研究(F0502);燃燒流場紅外超光譜成像測量關鍵技術研究(F0504);機器感知與機器視覺新技術(F0604);發動機失速/喘振多源深度特征挖掘與辨識關鍵技術(F0605);真實場景下的連續手語機器翻譯研究(F0608);智能系統與人工智能安全新技術研究(F0608);認知過程的高效計算方法(F0609);多模態圖像處理技術基礎理論研究(F0610)。
(7)管理科學領域。
3D打印產業鏈復雜系統管理優化(G0109);客服中心智能化運營管理(G0118);數字商務與經濟發展的基礎研究(G0209);先進計算和存儲產業發展路徑研究(G0309);成渝城市群應急聯動管理體系研究(G0409)。
(8)醫學科學領域。
促進軟骨缺損修復的材料和關鍵技術研究(H0603);糖尿病慢性并發癥防控機制與策略研究(H0708);抗器官纖維化免疫細胞制備關鍵技術和平臺構建(H1112);骨關節炎的基礎和轉化醫學研究(H1304);牙根及其周圍組織發育的調控機制研究(H1501);口腔疾病微生物機制和防控研究發生發展(H1503);正畸牙根吸收或復發的機制及防控策略研究(H1507);癌前病變演進為腫瘤的關鍵分子與腫瘤早期診斷(H1802);治療中協同治療機制研究(H1816);腫瘤治療抵抗和新藥物組合研究(H1821);新技術與新方法對老年人健康功能的調節作用及機制研究(H1903);物理治療技術體系與機制(H2001);疾病與健康大人群基因變異數據庫開發與挖掘研究(H23);同卵雙生子個體識別多組學分析研究(H2502);毒品依賴機制(H2503);磁共振腦影像精神行為障礙、心肌炎癥成像關鍵技術(H2701);超聲輻照激活對重癥心臟血流動力學影響的機制研究(H2703);核醫學診斷與治療新技術(H2704);炎癥疾病的分子影像(H2706);醫學影像基礎大模型的開發與應用(H2709);新型正電子核素顯像對疾病的診斷價值研究(H2711);腫瘤納米藥物的研發與臨床轉化(H2808);可降解高分子微球的制備及其在軟組織修復中的基礎研究(H2809);基于多組學的營養與老年退行性疾病的精準隊列研究(H3003);食品中典型內分泌干擾物的毒作用模式與風險評估(H3004);“未病”狀態的生物學基礎研究(H3102);中醫診斷技術創新研究(H3106);經絡超聲可視化的研究(H3107);中醫藥視功能保護機制研究(H3113);中醫康復技術防治慢性病、延緩衰老的機制(H3117);針刺促進腦卒中后遺癥的臨床療效預測及其作用機制研究(H3118);基于中醫資源關鍵技術研究(H3201);中藥的高效利用和關鍵作用機制(H3203);針對炎癥微環境精準遞釋的組分中藥創新制劑研究(H3206);中藥對結直腸炎癌轉化的抑制作用及機理研究(H3210);基于中醫藥理論探討中藥復方防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作用機制(H3212);川產特色毒性中藥增效解毒機制研究(H3217);基于干細胞與類器官模型的藥物篩選與評價(H3219 );中西醫結合基礎理論研究(H3301);中醫藥防治慢性腎臟病基礎研究(H3302);合成藥物化學研究(H3401);肝損傷治療藥物發現和靶點研究(H3402);藥物設計與藥物信息(H3407);神經、精神系統疾病機制研究及創新產品研發(H3501);GPCR受體的藥理學研究和創新藥物開發(H3511)。
2. 支持重點。
按照“基地+項目+人才+任務”相結合的原則,重點支持在川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天府實驗室和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的固定研發人員,尤其是考核評估優秀的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固定研發人員(已備案)。
按照區域協調、兼顧平衡的原則,視情對民族地區、偏遠和欠發達地區、省屬和地方高校院所申報的項目適當傾斜支持。
(三)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該指南在線填寫“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書”。指南咨詢:鄢鹍,028-86676338)
1. 支持方向。
支持青年科研工作者自主選題、自由探索,開展創新性的科學研究。
2. 支持重點。
支持青年科研工作者以獲得基礎性發現和發明為目標,積極開展前沿、交叉學科創新研究,鼓勵探索、寬容失敗。
(四)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創新研究群體項目。
(該指南分別在線填寫“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書”“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申報書”。指南咨詢:喻茹,028-86729286)
1. 支持方向。
支持項目負責人根據自身研究方向自主選題,圍繞數學物理科學、化學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工程與材料科學、信息科學、醫學科學、管理科學等領域開展研究。
2. 支持重點。
按照“基地+項目+人才+任務”相結合的原則,重點支持在川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天府實驗室和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的固定研發人員,尤其是考核評估優秀的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固定研發人員(已備案)。
按照區域協調、兼顧平衡的原則,視情對民族地區、偏遠和欠發達地區、省屬和地方高校院所申報的項目適當傾斜支持。
對于上一年度申請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進入會議評審階段未獲立項,且符合本年度我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基本申請條件的項目負責人,給予優先支持(單位蓋章證明原件掃描后作為附件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統上傳)。
注:已獲得國家級人才計劃(含國家杰青等)或已入選國家級團隊(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等)資助的項目負責人,不得作為負責人逆向申請主持同類別項目。
——相關要求
(一)申報要求。
項目負責人應為牽頭單位人員,具有承擔基礎研究課題或者其他從事基礎研究的經歷;項目負責人必須是項目的實際主持人。
1. 重大項目(需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1)項目負責人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和博士學位;
(2)項目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聯合申報的項目須提供產學研合作協議。
2. 重點項目(需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1)項目負責人須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或博士學位;
(2)項目負責人須為在川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天府實驗室、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固定研發人員(已備案)或曾獲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項目和四川省青年科技創新研究團隊項目支持的負責人。
注:未參加年度考核的在川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年度考核或周期評估結果不合格的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固定研發人員不得申報。
3. 面上項目。項目負責人須具有高級(含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或者博士學位,或獲得碩士學位3年(含)以上。
4.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需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1)項目負責人須具有高級(含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或博士學位,或獲得碩士學位3年(含)以上;
(2)項目負責人男性申請當年未滿35周歲(198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女性申請當年未滿40周歲(1983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
5. 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需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1)項目負責人須具有高級(含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或博士學位,主持完成過省部級及以上級別科研項目;
(2)項目負責人申請當年未滿45周歲(197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
6. 創新研究群體項目(需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1)項目負責人須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
(2)項目負責人申請當年未滿45周歲(197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
(3)申請團隊成員不少于8人,且具有高級(含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或博士學位的成員不少于5人。
(二)限項要求。
1. 重大項目各單位申報數量不作限制。
2. 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各單位申報數量要求詳見《重點和面上項目申報名額表》,超額申報不予受理。
3.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各單位申報數量不作限制。
4. 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各單位推薦數量限制要求見《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報名額表》,超額申報不予受理。
5. 創新研究群體項目每個高校和院所申報不超過6項,每個企業申報不超過2項,超額申報不予受理。在川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天府實驗室、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固定研發人員(已備案)申報的項目不受單位申報名額限制,每個實驗室可額外申報創新研究群體項目1項,其中,未參加年度考核的在川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年度考核或周期評估結果不合格的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不在此列,超額申報不予受理。
(三)注意事項。
1. 作為負責人承擔過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原應用基礎自由探索類面上項目)、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原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資助和培育項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原四川省青年科技創新研究團隊資助和培育項目),不得作為負責人再次申請主持同一類別項目;
2. 不支持將已獲得過資助的項目重復申報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若擬申報項目為已獲得資助項目的延續或進一步探索,請在項目申報書中予以說明;
3. 企業牽頭申報項目的,須提供1:1以上的配套資金,并出具配套資金能力支撐材料和配套資金承諾書,同時提供自籌能力相關支撐材料(以下材料之一:企業申報時上月末企業財務報表、上月末銀行對賬單),財務數據涉密的單位除外;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創新群體項目中申報單位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須提供不低于財政經費總額30%的配套資金,并出具配套資金承諾書;所有項目經費必須設立專賬,足額到項目,??顚S?;
4. 所有支撐材料原件掃描后作為附件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在線上傳;
5. 指南未提及的有關申報注意事項,按通知總體相關要求執行。
附表:1. 重點和面上項目申報名額表
2. 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報名額表
附表1
重點和面上項目申報名額表
單位:個
申報單位 | 面上 | 重點 | 總數 | 申報單位 | 面上 | 重點 | 總數 |
四川大學 | 125 | 5 | 130 | 四川輕化工大學 | 29 | 1 | 30 |
華西醫院 | 67 | 3 | 70 | 四川師范大學 | 29 | 1 | 30 |
華西第二醫院 | 29 | 1 | 30 | 西華大學 | 29 | 1 | 30 |
華西口腔醫院 | 29 | 1 | 30 | 西華師范大學 | 29 | 1 | 30 |
華西第四醫院 | 9 | 1 | 10 | 成都醫學院 | 29 | 1 | 30 |
電子科技大學 | 115 | 5 | 120 | 成都大學 | 29 | 1 | 30 |
西南交通大學 | 115 | 5 | 120 | 四川省腫瘤醫院 | 29 | 1 | 30 |
四川農業大學 | 87 | 3 | 90 | 西南民族大學 | 24 | 1 | 25 |
成都中醫藥大學 | 72 | 3 | 75 | 西部戰區總醫院 | 24 | 1 | 25 |
成都理工大學 | 57 | 3 | 60 | 川北醫學院 | 24 | 1 | 25 |
西南石油大學 | 57 | 3 | 60 | 成都工業學院 | 14 | 1 | 15 |
西南醫科大學 | 57 | 3 | 60 | 攀枝花學院 | 14 | 1 | 15 |
四川省人民醫院 | 43 | 2 | 45 | 綿陽師范學院 | 14 | 1 | 15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 38 | 2 | 40 | 內江師范學院 | 9 | 1 | 10 |
西南科技大學 | 38 | 2 | 40 |
注:1.中央在川科研院所申報項目總數不超過10個/家,其余未涉及單位不超過5個/家。其中,重點項目不超過1個/家;
2.在川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天府實驗室、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固定研發人員(已備案)申報的項目不受單位項目申報名額限制,每個實驗室申報總數不超過5項,其中重點項目不超過1個/家。其中,未參加年度考核的在川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年度考核或周期評估結果不合格的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不在此列;
3.單位超額申報將不予受理。
附表2
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報名額表
單位:個
申報單位 | 名額 | 申報單位 | 名額 |
四川大學 | 24 | 西華大學 | 8 |
華西醫院 | 3 | 成都中醫藥大學 | 8 |
華西第二醫院 | 2 | 四川省人民醫院 | 8 |
華西口腔醫院 | 2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 8 |
華西第四醫院 | 1 | 西南醫科大學 | 8 |
電子科技大學 | 16 | 四川師范大學 | 5 |
西南交通大學 | 16 | 西華師范大學 | 5 |
四川農業大學 | 12 | 川北醫學院 | 5 |
西南石油大學 | 8 | 成都醫學院 | 5 |
成都理工大學 | 8 | 西南民族大學 | 5 |
四川輕化工大學 | 8 | 宜賓學院 | 5 |
西南科技大學 | 8 | 四川省腫瘤醫院 | 5 |
注:1.未涉及的單位申報人數不超過3人;
2.在川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天府實驗室和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可申報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項目、創新群體各1項,且不受單位名額限制,但未參加年度考核的在川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年度考核或周期評估結果不合格的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固定研發人員不在此列;
3.單位超額申報將不予受理。
附件2
2024年四川省重點研發計劃申報指南
一、省院省??萍己献髦攸c研發
(該指南在線填寫“四川省重點研發項目申報書(省院省??萍己献鳎?/span>”。指南咨詢:劉雪娟 028-86717593)
——總體績效目標:通過合作研發,突破一批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或關鍵核心技術,培養一批科技創新人才,申請專利15項以上,開發新技術新產品20個以上。
——資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經費:
(一)專項資金采取前補助支持方式。
(二)按照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進行分類支持。
重點項目主要是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依托省院省校優勢科技資源,為解決產業發展關鍵核心問題而開展的研究。面上項目主要是指依托省院省??萍假Y源,圍繞我省產業發展和公益民生可持續發展領域,為解決產業和學科普遍存在的基礎性、共性問題而開展的研究。
重點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個,支持總數不超過10個;面上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元/個,支持總數不超過50個。按照項目申報類型,各類別之間不混合、不交叉支持,即申報的重點項目不調整至面上項目支持。
——實施周期:重點項目實施周期為2年,面上項目實施周期為1年,起始時間為2024年1月。
——支持方向和重點:
(一)支持方向。
圍繞四川省現代產業體系整體布局,務實推進省院省??萍紕撔潞献?,重點支持省政府與院、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議定事項和科技廳與院、校簽署年度科技創新合作計劃議定事項。
按照“基地+項目+人才+任務”相結合的原則,重點支持在川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天府實驗室、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固定研發人員(已備案),尤其是考核評估優秀的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固定研發人員和40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申報的項目。
按照區域協同、兼顧平衡的原則,視情對民族地區、偏遠和欠發達地區等申報的項目傾斜支持。
(二)支持重點。
1.電子信息。
集成電路智能制造與缺陷檢測;河湖水域岸線遙感監測與評估關鍵技術;基于智能水表的用水量監測和預警技術研究;應用于小型終端的低功耗智能信息處理單元;確定性以太網關鍵技術研究;面向山地道路的多源數據融合路況信息智能監測與語義提取研究;基于磁傳感器的微弱信號檢測技術;大型樞紐機場航班運行控制智能推演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β-Ga2O3材料及肖特基器件低溫輻射環境失效機理和評價技術;多體制激光相干合成與檢測系統關鍵技術研究;監控視頻異常事件處理關鍵技術研究;拒止條件下無人平臺的多域目標精確態勢生成技術;智慧養殖一體化關鍵技術體系構建及應用;基于人工智能的膀胱癌輔助診療;大數據和生成式AI賦能新興產業研究及產業大腦數智化創新應用;面向核工程一體化控制的自主編譯器軟件關鍵技術研究;毫米波雷達技術在生物探測領域的識別跟蹤、姿態識別、體征探測、智能預告警等關鍵技術;交通高頻段毫米波雷達關鍵技術;基于多元異構大數據信息的金融安全預警系統研究;針對川西水電消納的高容災性云邊協同去中心化AI計算調度框架關鍵技術研發;類腦脈沖神經網絡高效壓縮方法與數據建設;工業互聯網、智能工廠、數字孿生、虛擬現實、數字化生產線。
2.裝備制造。
數字孿生驅動的航空發動機關鍵零件等性能提升技術;低階煤化熱解燃燒分級轉化分質多聯產利用技術;等離子體超精密光學制造技術;高分辨大矢高超半球激光直寫系統及關鍵技術研究;異質材料飛秒激光低熱制造技術與裝備;服務于軌道交通的多維智能軸承關鍵技術研究;面向軌道交通環境感知的景深拓展計算光學成像技術研究;基于新型光學傳感技術的軌道交通設備非接觸式監測與故障分析技術;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冷卻效果數字化評估方法及軟件;冷卻渦輪葉片三維流場精細化設計與檢測關鍵技術;航空發動機關鍵部件高效封嚴、冷卻技術;航空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空中起動性能預測;極地飛行中民機導航能力提升關鍵技術研究;渦扇、渦軸發動機高空艙次流作用力的數字化校準技術;馬赫數超燃沖壓發動機氫燃料反應動力學模型研究;通用航空活塞發動機核心零部件再制造技術研究;基于ADS-B和航空業務電報數據的四川省低空空域數據分析技術及系統;通用航空有人機無人機融合運行關鍵技術。
3.先進材料。
高精準人體運動姿態監測柔性傳感材料研究;基于工業廢棄材料的鈉離子電池硬碳負極材料前驅體篩選及工藝優化;輕量化海洋裝備防腐功能涂層關鍵技術;玄武巖連續纖維增材制造中的關鍵技術研究;高端精密注塑模具耐磨、耐蝕材料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示范;惡性腫瘤聲動力療法SDT關鍵技術。
4.能源化工。
廢水制氫及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CO2加氫制甲醇催化劑體系設計及制備;高性能管殼式換熱器研制;高性能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低溫化研究;光伏與電催化CO2還原制燃料匹配特性研究與設計;高性能生物質燃料制備;放療精準化腫瘤治療藥物研發;磁阻電機型控制棒驅動機構電磁耦合機理及優化設計研究;暗物質探測技術及低放射性本底技術研究;面向增材制造的先進核燃料關鍵部件功構一體化正向設計方法研究。
5.食品輕紡。
功能性乳蛋白改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具抗炎癥作用的功能性益生菌作用機制及應用;連續纖維非織造3D打印復合材料制備技術及應用。
6.醫藥健康。
四川特色中藥材質量提升及快速檢測關鍵技術研究;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疾病診治評估模型和一體化系統;牙體硬組織感染性疾病的靶向生態防治研究;基于神經肌肉骨骼模型的肌力預測技術用于康復機器人控制及運動重建機制研究;耐輻射微生物的耐受機制及在抗逆環境中的應用;高通量基因組測序與實時化生物信息多機超算分析關鍵技術研究;基于化學蛋白質組學的臨床標志物發現;基于RNA病毒的哺乳動物細胞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輔助藥物研發。
申報要求:
申報單位須是在四川省境內注冊或位于四川省境內,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且必須和與省政府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省內外高校、院所聯合申報。其中,高校所屬醫院、附屬醫院經由簽約高校院所統一申報。
(二)申報單位如為與省政府簽約的省外院校在川注冊設立的二級機構(在川二級機構下設機構不屬于申報單位范圍),合作單位必須為省內高校、院所和企事業單位。
(三)申報單位須有較好的研發基礎,運行管理規范,擁有完成研發項目所需的設施、設備條件和資金,無重大事故和不良記錄。根據申報項目實施目標任務,保證項目財政預算資金按一定比例(不少于30%)劃撥到聯合申報單位。
(四)申報單位為企業牽頭的,須提供不低于1∶1的配套資金,并出具配套資金能力支撐材料和配套資金承諾書。所有經費必須設立專賬,足額到項目,??顚S?。
(五)合作雙方各須確定1名項目負責人,且均應具有扎實的研究基礎,并從事相關研究工作2年以上。重點項目合作雙方項目負責人應具有高級(包括副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或者獲得博士學位;面上項目合作雙方項目負責人應具有高級(包括副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或者獲得博士學位,或者獲得碩士學位4年(含)以上。
(六)科技合作協議書或項目技術合同、合作單位項目負責人身份證、職稱證、博士學位證及其他支撐材料原件掃描后作為附件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統上傳。
(七)與省政府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高校、院所:省內(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省外(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浙江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門大學、天津大學、北京大學、吉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廈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重慶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大學、上海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二、區域創新合作
(該指南在線填報“四川省區域創新合作項目申報書”。指南咨詢:李雨靜 028-86723913)
——總體績效目標
通過一批區域合作項目的實施,推動成渝協同創新能力提升,促進對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區的科技援助,深化與相關地區的科技創新合作,產生良好經濟社會效益,形成區域創新發展新格局。
——資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經費
專項資金采取前補助支持方式,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60萬元。
——實施周期
項目實施周期為2年,自2024年1月至2025年12月。
——支持方向和重點
(一)川渝科技創新合作計劃項目。
根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要求,圍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大健康、現代農業、生態環保等領域,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或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共同推進科技成果在川渝兩地轉化和產業化,在推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具有較強示范意義的項目。
(二)對口科技援助項目。
重點支持科技援藏、科技援疆、科技援青等科技援助任務,聚焦電子信息、醫藥健康、能源化工、生態環保、現代農業等領域,突出解決我省或對口支援?。▍^)關鍵技術需求或社會民生問題,具有較強示范推廣作用、能產生較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對口援助項目。
(三)跨區域創新合作項目。
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區域合作各項決策部署,深化東西部協作,推動我省與相關?。▍^)簽署的重大科技創新合作協議落實落地,聚焦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現代農業、能源化工、新材料、生態環保等領域,深化川粵、川浙、川黔、川桂、川滇、川瓊等?。▍^)間科技創新合作,具有較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區域創新合作項目。
——有關要求
1.四川省內獨立法人單位牽頭、并聯合相關合作的?。▍^、市)產學研單位(1家及以上)共同申報,不接受單一機構獨立申報。聯合申報時所列合作單位均須提供與申報內容相符的合作協議,并在申報書中加蓋公章。
2.牽頭申報單位為企業的,需資產及經營狀態良好,具有良好的資金籌措能力,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上年度營業收入應達到800萬元以上,并出具資金配套承諾書和自籌能力相關材料;牽頭申報單位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自籌經費不作要求。
3.申報項目要圍繞我省與合作?。▍^、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聚焦兩地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較強的示范帶動作用,能產生較強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申報單位需具備良好的研究開發能力和產業化條件,有穩定的研發投入。牽頭單位為企業的,需提供2022年度審計報告或財務報表,并對所提供審計報告和財務報表的真實性負責。同一企業只能申報一項區域創新合作項目。
三、國際科技創新/港澳臺科技創新合作
(該指南在線填寫“國際科技創新/港澳臺科技創新合作項目申報書”。指南咨詢:石梁萍 028-86669687)
——總體績效目標
面向全球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合作,更好服務國家外交大局,推動國際間科技資源流動與共享,引進(輸出)關鍵技術40項,培養/引進高級職稱、博士后、博士等專業技術人員100人,申請專利100個,發表論文150篇,與國(境)外科研人員交流互訪300人次。
——資金支持方式
采取前補助支持方式。按照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項目和港澳臺科技創新合作項目進行分類支持。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項目中的重點項目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80萬元,面上項目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30萬元;港澳臺科技創新合作項目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30萬元。
——實施周期
項目執行期2年,起止時間為2024年1月—2025年12月。
——支持領域
本年度科技創新合作項目聚焦我省六大優勢產業,重點支持以下領域:
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新一代網絡技術、大數據、軟件與信息服務、航空與燃機、智能裝備、軌道交通、新能源與智能汽車、食品加工、現代農業種植、現代農業養殖、優質白酒、精制川茶、醫藥健康、文化保護、生態保護、新材料、新一代人工智能、清潔能源、綠色化工(輕紡)、節能環保等領域。
——支持方向
(一)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項目。
1.重點項目。
(1)成渝地區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項目。
支持省內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聯合重慶產學研機構,圍繞加快建設重大開放創新平臺、開展高水平國際聯合研發、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跨境融通創新、打造綠色低碳科技合作網絡、建立多層次國際技術轉移體系等重點任務,與國(境)外產學研機構開展科技創新合作。
(2)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培育項目。
支持省內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與國外產學研機構,聚焦國際科技前沿、國際科技界普遍關注、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影響深遠、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意義重大的科學問題開展聯合研究。
(3)中國(四川)—以色列科技合作項目。
支持省內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與以色列產學研機構,圍繞合作協議,重點開展生物技術、農業機械、食品飲料、數字經濟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合作。
2.面上項目。
(1)面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科技合作項目。
支持省內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面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參見“中國一帶一路網” https://www.yidaiyilu.gov.cn的“國別”——“共建國家查詢”)開展聯合研發、技術轉移轉化和應用示范,推進創新能力開放合作。
(2)面向其他國家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支持省內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圍繞我省產業技術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關鍵技術需求,落實我省重點對外合作工作任務,面向美國、德國、英國、荷蘭、法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開展聯合研發和技術轉移轉化。
(二)港澳臺科技創新合作項目。
支持省內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與香港特區、澳門特區、臺灣地區開展科技創新合作,結合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戰略性發展需求,開展聯合研發和技術轉移轉化。
——考核指標
1.解決我省公共技術或社會民生問題,推動我國產業技術進步或我國先進適用技術在合作國家或地區推廣應用,產生良好經濟或社會效益。
2.形成研究領域的新發現、新觀點、新原理或新機制、新知識產權等成果。
3.與合作方聯合發表高質量論文,論文須反映合作各方在項目研究中的貢獻,標注得到省級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資助及立項編號。
4.完成技術“引進來”或“走出去”的轉移轉化成果數量。
5.培養或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數量,項目主要負責人在國際科技組織任職情況。
6.合作期間,項目各方交流互訪次數和召開全體團隊人員參加的項目工作會議次數。
7.合作期間,主要合作各方聯合舉辦項目相關領域的技術交流活動情況(規模、舉辦地不限,但須有項目單位外的本研究領域科研人員參加)。
——項目申報條件及有關說明
1.項目合作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合作關系穩定,方案合理可行,指標可考核。能有效利用國際科技資源,解決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問題;能與產業和應用需求緊密結合,能形成知識產權或相關技術標準,推廣相關技術成果。
2.申報項目必須聯合至少1家國(境)外參與單位,國(境)外合作雙方不能有從屬關系。牽頭單位必須與合作單位就合作項目主要內容簽署合作文件(合作協議或意向書)。項目執行期須在協議有效期以內。
3.合作文件應規范嚴謹并明確合作內容、合作方式、預期目標、職責分工及知識產權歸屬,且符合我國及合作機構所在國家(地區、國際組織)有關法律法規和科研倫理相關規定。合作文件由合作雙方負責人簽名,中方單位須加蓋公章,同時明確簽字人員姓名、單位、部門、職務等信息(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或正在攻讀研究生學位人員不能作為外方合作者),合作文件非中文的需提供中文翻譯件并需中方單位蓋章(雙方電子郵件及書信不能作為正式合同或協議),相關協議均需要上傳至網上申報系統。
4.申報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培育項目的單位應在該領域擁有國際影響力和號召力的領軍人才及支撐團隊,牽頭單位應與所有參與單位簽署聯合申報協議,參與單位來源于至少三個國家。
5.以企業為主體申報的項目,自籌資金與申請經費的比例不低于1:1,并需提供自籌能力相關支撐材料(以下材料之一:電子稅務局下載的2023年第二季度企業財務季報、2023年7月末或8月末銀行對賬單或存款證明),財務數據涉密的單位除外。
6.統籌考慮不同依托單位類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不同地區、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平衡。優先支持與四川省簽署省級及以上合作協議的國家、地區及科研機構。優先支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認定的外資研發中心。
附件3
2024年四川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引導計劃申報指南
一、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該指南在線填寫“四川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申報書”。指南咨詢:張文028-86717490)
——績效目標
通過本項目實施,支持不少于100項新技術、新工藝、新專利等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帶動企業加大投入,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取得良好經濟社會效益,形成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新動力。
——資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經費
采取前補助支持方式,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80萬元。
——實施周期
項目實施周期為2年,2024年1月—2025年12月。
——支持方向和重點
(一)電子信息。
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重點支持人工智能芯片、量子芯片、無線通信基帶與射頻芯片、存儲芯片、物聯網芯片、化合物半導體與功率芯片、封裝測試、超高清顯示、柔性顯示、激光顯示、微顯示的關鍵技術示范應用及產業化。
基礎軟件與工業軟件。重點支持操作系統、嵌入式操作系統、分布式數據庫、中間件、集成開發平臺等基礎軟件,以及研發設計類和生產控制類的工業軟件關鍵技術示范應用及產業化。
人工智能。重點支持內容生成、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多模態智能、跨媒體智能、大數據智能、群體智能、混合增強智能、自主智能、自動推理的關鍵技術示范應用及產業化。
信息安全。重點支持保密通信、同態加密、分布式一致性、去中心化網絡、大規模數據容錯、敏感數據檢測、多方安全計算的關鍵技術示范應用及產業化。
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制造、金融、政務、智慧城市、公共安全、旅游、教育、傳媒、文創、環保、交通、醫療康養、物流領域的示范應用及產業化。
(二)裝備制造。
智能裝備。重點支持高端制造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及其關鍵功能部件、智能機器人及其關鍵部件、增材制造裝備及其應用系統、高性能智能柔性加工裝備、智能成套裝備、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裝配/檢測智能化成套裝備、先進電力裝備與核電裝備的示范應用及產業化。
軌道交通。重點支持新型軌道交通系統技術及關鍵裝備、軌道交通運營安全保障技術裝備、軌道交通關鍵施工技術裝備、軌道交通運輸防疫系統及應用、軌道交通節能技術裝備的示范應用及產業化。
航空與燃機。重點支持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整機及關鍵部件、民機大部件及航空航天關鍵復雜結構件、機載航電設備及系統、無人機整機及應用服務、航空維修及再制造、機場地面設備和空管設備的示范應用及產業化。
新能源與智能汽車。重點支持先進新能源整車、氫燃料電池及關鍵零部件、新能源與智能汽車電機、電控、動力電池、充電樁等關鍵部件設計與制造、智能駕駛智能網聯及車身輕量化技術的示范應用及產業化。
(三)食品輕紡。
重點支持川酒、川菜、川茶、食品飲料、畜禽、林草等方面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及產業化。
重點支持地方特色糧油主食、果蔬、畜禽、水產等精深加工、預制菜及調味品、膳食開發、發酵型功能飲料及功能食品、副產物綜合利用及配套清潔化、智能化加工專用設備示范應用及產業化推廣。
重點支持高性能及生物基纖維和鞋服、先進紡織品及鞋服、生態紡織皮革化學品、新型紡織綠色加工技術、紡織加工過程智能化、蠶繭自動化與智能化加工、可降解纖維及非織材料、生物基纖維及衍生新材料、智能家居的關鍵技術及裝備示范應用及產業化。
(四)能源化工。
生態環保。重點支持碳減排、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技術及裝備、森林草原防火技術及裝備、工業氣體凈化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及裝備、廢水超低排放與深度處理回收技術及裝備、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及裝備、生物環保治理技術及裝備、生態環境修復技術及裝備、廢舊塑料資源化利用技術及裝備、低品位余熱利用關鍵技術及裝備、綠色建筑技術及裝備的示范應用及產業化。
清潔能源。重點支持地熱與清潔熱、高效風力發電關鍵裝備及風電智能集成化控制系統、高效光伏電池及組件生產等關鍵核心技術裝備、生物質能源發電技術與裝備、氫能技術與裝備、高效動力電池材料與器件、深層固液相鉀鋰資源高分辨識別及梯級利用技術、低成本大規模電化學儲能技術與器件的示范應用及產業化。
綠色化工。重點支持新型高效催化劑、綠色化工新工藝、低品位礦產資源高效全元素利用、戰略礦產綜合利用技術及裝備、工業固廢/副產物高值化利用技術及裝備、先進智能化工控制技術及系統、生物化工原料生產及利用技術的示范應用及產業化。
(五)先進材料。
重點支持高性能碳纖維、功能性特種纖維、高性能復合材料、石墨烯、新型二維材料、釩鈦復合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智能與自修復材料、循環回收高分子材料、半導體材料、新型電子功能材料、發泡型復合材料、特種耐熱高分子材料、生物基材料、光學薄膜材料、新型功能陶瓷材料、新型節能環保新材料、動力電池材料、新型生物醫用材料的示范應用及產業化。
(六)醫藥健康。
生物藥物。重點支持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疫苗、高發重大疾病創新抗體藥、重組蛋白等創新生物技術藥、蛋白質和多肽藥物、血液制品的示范應用或產業化。
化學藥物。重點支持抗腫瘤藥物、抗炎抗病毒藥物、心腦血管藥物、中樞神經系統藥物、呼吸系統藥物、內分泌系統藥物的示范應用或產業化。
現代中醫藥。重點支持大健康產品、川產道地藥材規范化種植與綜合開發,中藥新藥與中醫醫院制劑的示范應用或產業化。
醫藥裝備。重點支持創新型醫學設備、醫療器械、生物醫學材料、診斷試劑、藥物制造裝備的示范應用及產業化。
——申報要求
(一)科技成果轉化示范項目。
1.申報單位應是在四川省內注冊的獨立法人企業。由企業牽頭,與高校院所產學研聯合申報。具有獨立法人的高校、科研院所作為技術依托的合作單位參與項目實施。雙方須簽訂相應的技術合同或合作協議,且知識產權歸屬清晰,權利義務明確。申報單位在線填寫《四川省科技成果轉化示范項目申報書》。
2.申報企業資產及經營狀態良好,具有良好的資金籌措能力。申報企業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上年度主營業務收入應達到1000萬元以上,項目實施期預計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000萬元以上。
3.申報企業需具備良好的研究開發能力和產業化條件。
4.轉化成果須是2019年1月1日以后,取得的發明專利(含國際PCT專利、植物品種權,生物醫藥成果可放寬至2016年1月1日以后)、或實用新型專利、或獲市級及以上科技獎勵的科技成果、或取得特殊行業準入證書。
5.轉化成果應已完成研發且進入中試或熟化階段,具有良好的市場應用前景。
6.申報企業須提供2022年度審計報告或財務報表(申報單位對審計報告、財務報表的真實性負責)。
(二)省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1.申報單位在線填寫《四川省省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申報書》。
2.每個省級科研院所(事業單位)申報項目不超過2項。
3.申報單位要提出明確的績效目標,項目實施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二、中央在川高校院所“聚源興川”項目
(該指南在線填寫“2024 年中央在川高校院‘聚源興川’項目申報書”。指南咨詢:陳斌028-86712007 ,028-86717490)
——支持方式
采取前補助方式,每項支持經費一般不超過500萬元。
——實施周期
項目實施周期為2—3年。
——支持方向
聚焦中央在川高校院所創新優勢與四川產業基礎,圍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輕紡、先進材料、能源化工、醫藥健康“六大優勢產業”,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成果要求
成果需同時滿足以下要求:
(一)成果處于中試熟化或示范推廣階段。已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實現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及以上的技術成果;或能填補行業空白,解決“卡脖子”問題的技術成果;或推動行業變革、行業進步的顛覆性技術成果;
(二)成果是指中央在川高校院所在2018年1月1日以后,取得的有效一類知識產權證書(發明專利、植物新品種、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國家新藥、國家一級中藥保護品種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醫藥成果可放寬至2016年1月1日以后);或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或承擔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省級重大專項科技計劃項目驗收通過后的成果;
(三)成果能迅速開展應用推廣示范,成果轉化后能形成中試生產線,或新產品、新工藝、新裝備;項目實施期新增營業收入(產值)1億元以上或利稅3000萬元以上,生物醫藥成果可適度放寬。
——申報要求
(一)中央在川高校院所與企業產學研聯合申報。成果來源于中央在川高校的,由高校推薦確定企業牽頭申報;成果來源于中央在川科研院所的,可由院所牽頭申報,也可推薦確定企業牽頭申報。每個項目牽頭(參與)企業限1家,高校院所需提供推薦函及推薦確定情況說明。
(二)中央在川高校院所和企業共同負責推進項目實施,高校院所負責科技成果轉化的技術支撐、人才支撐等有關任務。企業負責推進成果轉化、市場推廣應用及產業化等有關任務。中央在川高校院所和合作企業嚴格按規定使用項目經費,確保完成資金績效目標。
(三)中央在川高校院所與合作企業,應就項目在川就地轉化(開發、轉讓)形成一致意見,簽署項目聯合申報合作協議,協議應明確各自承擔的項目任務、知識產權歸屬、項目經費劃分等內容,切實保障項目落地實施。
(四)企業資產及經營狀態良好,具有較強的資金籌措能力,具備良好的研究開發能力和產業化條件,有穩定的研發投入。企業自籌與承擔的財政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五)企業2022年度主營業務收入應達到3000萬元以上;或2020—2022年度已有兩輪及以上融資成功案例,期間融資到賬金額總額不低于1億元,企業估值不低于5億。
(六)項目負責人應為牽頭申報單位人員,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或博士學位,目前承擔有省級科技計劃項目或已超過2024年度項目申報限額的負責人不得牽頭申報。項目團隊成員應包含高校院所該成果主要完成人、合作企業技術負責人。
(七)申報單位、合作單位與項目負責人近三年內無不良信用記錄或重大違法行為。
(八)需提供附件材料:
1.本項目的產學研合作協議(企業與中央在川高校、科研院所(名單見附件)簽訂);
2.企業2022年度審計報告或電子稅務局下載的企業財務報表;
3.企業自籌能力相關支撐材料(電子稅務局下載的2023年第二季度企業財務季報或上月末銀行對賬單或存款證明);
4.滿足融資條件的企業需提供上月前融資到賬及估值相關證明材料;
5.知識產權證明文件、獲獎證書、項目驗收報告等。財務數據涉密的單位除外。
——推薦要求
(一)每個中央在川科研院所推薦申報不超過5項,每個中央在川高校推薦申報不超過15項。
(二)市(州)科技主管部門和省級有關單位按照屬地或歸口管理原則,在科技管理系統進行項目推薦。
(三)科技廳根據高校院所正式推薦申報函,進行項目受理。
附表:中央在川高校院所名單
附表
中央在川高校院所名單
序號 | 名稱 | 所在地 | 序號 | 名稱 | 所在地 |
(一)中央在川高校 | |||||
1 | 四川大學 | 成都 | 4 | 西南財經大學 | 成都 |
2 | 電子科技大學 | 成都 | 5 | 西南民族大學 | 成都 |
3 | 西南交通大學 | 成都 | 6 |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 德陽 |
(二)中央在川科研院所 | |||||
1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綿陽 | 14 | 成都中科唯實儀器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科學院成都科學儀器研制中心) | 成都 |
2 | 攀鋼集團攀枝花鋼鐵研究院有限公司 | 攀枝花 | 15 |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 成都 |
3 | 農業農村部成都沼氣科學研究所 | 成都 | 16 |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 成都 |
4 | 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 | 成都 | 17 |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 | 成都 |
5 | 中儲糧成都儲藏研究院有限公司 | 成都 | 18 | 核工業二八○研究所 | 德陽 |
6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所 | 綿陽 | 19 |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成都 |
7 |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 | 綿陽 | 20 | 應急管理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 成都 |
8 | 中國航發四川燃氣渦輪研究院 | 綿陽 | 21 |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西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 | 成都 |
9 |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 | 成都 | 22 | 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 | 成都 |
10 |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 成都 | 23 | 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 | 成都 |
11 | 中科院成都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成都 | 24 | 四川省地震局 | 成都 |
12 |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成都 | 25 | 成都工具研究所有限公司 | 成都 |
13 |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成都 | 26 | 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第二研究所 | 成都 |
27 |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 | 綿陽 | 42 | 電信科學技術第五研究所有限公司 | 成都 |
28 |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成都 | 43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 | 成都 |
29 | 自然資源部四川基礎地理信息中心(自然資源部四川測繪資料檔案館) | 成都 | 44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 成都 |
30 | 成都海關技術中心 | 成都 | 45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研究所 | 成都 |
31 | 國家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四川分中心 | 成都 | 46 | 中藍晨光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 成都 |
32 | 中鐵西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 成都 | 47 | 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 成都 |
33 |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 | 成都 | 48 |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 | 成都 |
34 | 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 | 成都 | 49 |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成都 |
35 | 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 | 成都 | 50 | 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 | 成都 |
36 | 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 | 成都 | 51 | 成都建筑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成都 |
37 |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 | 成都 | 52 | 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 成都 |
38 | 中國建筑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成都 | 53 | 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 | 成都 |
39 | 中物院成都科學技術發展中心 | 成都 | 54 | 第五十七研究所 | 成都 |
40 | 中昊黑元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 自貢 | 55 |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 | 成都 |
41 |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自貢 | 56 | 國家實驗室 | 成都 |
附件4
2024年四川省科技創新基地(平臺)和人才計劃申報指南
一、軟科學研究
(該指南在線填寫“四川省軟科學研究項目申報書”。指南咨詢:盧忠偉 028-86668420)
——總體績效目標
形成決策咨詢報告300份以上,政策建議600條以上,課題研究報告300篇以上,論文300篇以上。
——資金支持方式
采取前補助支持方式。
——支持類型和經費
按照決策支撐類項目、決策參考類項目2種類型進行管理。
1.決策支撐類項目:采取定向委托方式組織申報,由省直有關部門(單位)、有關市(州)科技局、有關中央在川高校院所和四川省軟科學研究基地負責組織。申報經費不超過20萬元,具體以指南條目要求為準。
2.決策參考類項目:采取競爭立項方式組織申報,申報經費不超過5萬元。省直有關部門或市(州)政府出具重點工作推薦函的項目可優先支持。
——實施周期
原則上為2年,2024年1月至2025年12月,2024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項目研究,2025年12月底前完成項目驗收。
決策支撐類項目立項后半年內提交初步研究成果,決策參考類項目應根據工作需要及時提交研究報告。
——支持重點
(一)決策支撐類項目。
有關說明:項目在以下擬定的課題中進行申報,嚴格按照課題名稱和研究內容申報,每個課題擬支持1個項目。
1.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四川現代化建設統計監測體系研究。
研究內容:結合四川現代化的總體要求和特征,參照“十四五”規劃發展目標,科學構建四川現代化統計監測體系,形成四川現代化統計監測體系,撰寫四川現代化發展統計監測報告。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省統計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其他1項(四川現代化發展統計監測報告1份)。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省統計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2.四川省未來產業培育發展方向及路徑研究。
研究內容:圍繞四川未來產業發展需求,開展理論體系、現狀摸底、方向篩選、路徑舉措等研究,形成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政策建議和研究報告,并為未來產業前沿研究奠定基礎。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2份、政策建議5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區域協同創新四川省軟科學研究基地承建單位組織,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20萬元。
3.強化科技支撐助力宜賓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路徑分析研究。
研究內容:聚焦科技創新支持新型工業化突出問題,以宜賓市為重點,開展理論體系、政策制度等研究,形成強化科技支撐助力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研究報告和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宜賓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宜賓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4.四川元宇宙相關產業戰略發展研究。
研究內容:圍繞推動四川元宇宙產業發展,分析我省元宇宙產業發展現狀、優勢與問題,開展技術路線、發展方向、政策制度等研究,提出元宇宙產業發展技術路線圖譜和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其他1項(技術攻關路線圖1份)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5.大健康產業集聚區域的經濟增長效應及發展路徑優化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論證大健康產業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分析大健康產業鏈、創新鏈和服務鏈融合的理論內涵,提出大健康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協同的有關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瀘州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瀘州市科技和人才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6.四川省數字文旅經濟發展模式與路徑優化研究。
研究內容:分析數字文旅經濟不同于傳統文旅經濟的內涵和特征,梳理四川數字文旅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發展模式和路徑選擇,以及相應的政策體系和機制建設的對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文化和旅游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文化和旅游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7.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的地方支持政策研究。
研究內容:圍繞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難點、堵點和痛點,聚焦優先領域與動力機制、戰略諧動與治理協同體系、制度安排與政策供給體系,提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的地方支持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綿陽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5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2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綿陽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5萬元。
8.促進西部科學城高質量建設運營路徑研究。
研究內容:圍繞西部科學城建設的指導、考核、協同等工作機制運行情況,研究西部科學城運營的方法、路徑和支持舉措,形成我省推動西部科學城建設的總體規劃、實施方案和相關工作機制,為進一步推動西部科學城建設提供參考。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5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區域協同創新四川省軟科學研究基地承建單位組織,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5萬元。
9.萬達開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現狀與對策研究。
研究內容:重點就萬達開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目的、現實困境和突圍路徑進行研究,形成推動萬達開技術創新中心更好更快建設的政策建議和研究報告。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達州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達州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10.成渝中線科創走廊建設方案研究。
研究內容:圍繞推動成渝中部崛起,重點開展成渝科創走廊的總體定位、空間布局、重點任務等研究,形成成渝中線科創走廊建設方案研究報告。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2份、政策建議5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其他1項(成渝中線科創走廊建設方案1份)。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20萬元。
11.川渝毗鄰地區融合創新發展問題研究。
研究內容:聚焦川渝毗鄰地區創新要素集聚不夠、創新支撐發展能力不強等問題,重點開展川渝毗鄰地區融合創新發展的現狀問題、理論基礎、發展模式、政策制度等研究,形成推動省際毗鄰地區跨界融合創新發展的政策建議和研究報告。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2份、政策建議5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戰略咨詢四川省軟科學研究基地承建單位組織,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20萬元。
12.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推動盆周地區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以廣安為例。
研究內容:以廣安市科技創新為案例,分析盆周山區科技創新的現狀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適合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科技創新框架和路徑,為省內及周邊區域科技創新發展提供參考。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廣安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廣安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13.川東北丘陵地區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路徑及政策研究。
研究內容:圍繞空間布局、產業融合、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分析川東北地區城鄉融合進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探索完善城鄉融合發展指標體系,為川東北地區乃至全省制定切實可行、富有針對性的城鄉融合發展政策提供參考。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南充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南充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14.新時代推動四川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
研究內容:立足四川縣域經濟發展階段,圍繞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重點開展縣域經濟發展思路、發展方式、發展模式等研究,形成推動新時代我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為我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省直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省發展改革委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15.四川市縣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及提升路徑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不同主體功能區和不同經濟區縣域科技創新,研究形成縣域科技工作指導清單,構建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計算方法和統計體系,為更好推動縣域科技工作提供參考。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16.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重大科技攻關專項實施評價及對策研究。
研究內容:全面總結攀枝花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重大科技攻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方案和合理化建議,為新時代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設決策提供參考。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攀枝花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17.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路徑研究。
研究內容:總結提煉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其他?。ㄊ?、區)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經驗,研究提出省級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的要點方向,探索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的路徑。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省直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18.四川省基礎研究發展現狀調查及對策建議研究。
研究內容:重點從基礎研究人才、投入、成果、環境等方面分析四川基礎研究現狀,探尋四川基礎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提出新形勢下提升四川基礎研究能力的對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2份、政策建議5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戰略咨詢四川省軟科學研究基地承建單位組織申報,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20萬元。
19.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四川)實施機制及績效評價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四川)目標定位與資助格局研究,分析管理現狀與存在問題,評估基金實施以來的績效與成果,提出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四川)管理模式優化和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四川大學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20.地方政府依托企業推動天府實驗室建設路徑研究。
研究內容:分析研究全省天府實驗室建設模式,立足德陽市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需求,研究提出政府持續支持、企業主動推動的建設天府(旌湖)實驗室的對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德陽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德陽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21.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發現、遴選與管理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重點開展四川重大科技成果發現機制、遴選、評價及管理模式研究,分析提出省市縣聯動、產學研協同的重大科技成果揭示、遴選模式和發布機制,形成政策建議與研究報告。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22.深化校院企地融合發展助力“聚源興川”實現路徑研究。
研究內容:聚焦中央在川大院大所創新資源優勢,深入調研“央字頭”大院大所校院地合作的重點需求和進展情況,在聯合開展科技攻關、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成都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成都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5萬元。
23.成眉協同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徑及影響因素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影響因素、轉化效率等問題,研究構建成果轉化生態管理制度,提出眉山在成眉產業帶和科創走廊建設背景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具體路徑。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眉山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2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眉山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24.自貢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建設模式與運行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圍繞自貢新能源、新型化工、先進材料、無人機及通航產業,探索技術成果熟化、促進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形成具有創新性的自貢中試基地建設模式和運行機制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自貢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自貢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25.科研企業先進國防科技民用轉化模式及政策制度研究。
研究內容:聚焦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重點開展理論體系、管理機制、建設模式、政策制度等研究,形成推動建設軍事科研企業的先進國防科技民用轉化的政策建議和研究報告。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綿陽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綿陽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26.科研院所主導的政產學研創新推廣聯合體建設模式研究。
研究內容:圍繞四川區域性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不足、政研企推廣體系融合度不高等現實問題,開展協同創新和協同推廣政策制度、建設模式、運行機制等研究,形成建設科研院所主導的區域性專業性產學研協同創新和成果推廣聯合體的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27.完善創新主體培育戰略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以資陽市為例。
研究內容:圍繞解決科技創新主體總體呈現規模不大、對地方經濟發展貢獻不高、招引企業面臨質量壓力等問題,重點開展支持政策、培育模式、主體地位等研究,形成推動科技創新主體創新發展的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資陽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資陽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28.四川省級重大科技人才政策評估問效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重大科技人才計劃落實情況開展評估問效,全面梳理政策執行成效,分析查找存在的困難問題,對標中央和省委新部署要求,研究提出科技人才計劃政策優化的意見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4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其他1項(評估報告1份)。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戰略咨詢四川省軟科學研究基地承建單位組織申報,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5萬元。
29.科技激勵改革背景下四川省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研究。
研究內容:分析研究四川省科技人才現狀和現行政策,梳理科技人才激勵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障礙,提出構建有利于科技人員創新創造的激勵政策的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省直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4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戰略咨詢四川省軟科學研究基地承建單位組織申報,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5萬元。
30.基于新時代人才強省戰略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關鍵問題研究。
研究內容:結合新時代人才強省戰略,研究分析制約青年科技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研究形成加強四川青年科技人才“引留培用”的政策舉措,提出可供決策參考的對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省直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31.外國專家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研究內容:圍繞解決外國專家“用得好”的現實問題,重點研究客觀反映外國專家作用發揮、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政策舉措,形成構建外國專家績效評估體系的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省直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中共四川省委黨校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32.集成電路領域高端人才引進政策研究。
研究內容:重點對四川集成電路領域人才存量與需求進行調研和分析,形成集成電路人才現狀和需求分析報告,提出集成電路領域高端人才引進和人才保護的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省直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有關說明:該課題由電子科技大學申報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33.樂山市打造晶硅光伏人才集聚新高地研究。
研究內容:圍繞樂山晶硅光伏人才集聚的現狀與發展訴求,剖析供需結構、專業技能適配矛盾等關鍵問題,開展系統調查、模式探索、政策制度等方面研究,提出樂山建成晶硅光伏產業人才創新創業的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樂山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樂山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34.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建設路徑研究。
研究內容: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建設需求,重點開展建設目標、建設機理、建設路徑、制度與保障等建設要素研究,提出研究院建設的路勁和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教育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教育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35.弘揚科學家精神培養優良學風與科研作風研究。
研究內容:圍繞解決弘揚科學家精神、培養優良學風與科研作風的現實問題,重點開展科學家精神與優良學風與科研作風培養模式與路徑、政策制度等研究,形成推動我省弘揚科學家精神 培養優良學風與科研作風的政策建議和研究報告。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省直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5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組織,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5萬元。
36.四川省科技獎勵制度成效評價與優化研究。
研究內容:梳理四川科技獎勵制度、科技獎項設置、科技獎勵評審等方面工作現狀,研究科技獎勵成效評價指標體系及方法,提出優化科技獎勵制度、提升科技獎勵成效的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37.四川省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建設與實踐研究。
研究內容:圍繞我省科技倫理治理工作的現實需求,通過專項調研重點開展科技倫理治理挑戰分析、制度和機制建設、科技倫理治理的實踐應用等研究,形成推動四川完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的政策建議和研究報告。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5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戰略咨詢四川省軟科學研究基地承建單位組織,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5萬元。
38.四川省科學數據匯交管理與科技報告價值挖掘研究。
研究內容:聚焦科學數據、科技報告兩個方面,開展科學數據統一匯交管理標準研究,深化科技報告價值挖掘及利用研究,分別形成推動科學數據高效有序匯交的政策建議和科技報告價值挖掘的研究報告。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2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39.四川省促進醫研融合創新的政策研究。
研究內容:調研四川科技支撐服務醫療健康發展現狀,重點開展需求分析、頂層設計、運行機制、政策保障等研究,形成推動推動四川省醫療和科技融合創新發展的政策建議和研究報告。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省直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40.新時代四川省科普基地體系建設和創新發展研究。
研究內容:調研四川省科普基地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結合特色科普基地建設,研究四川省科普基地提升運行成效的工作舉措,提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科普基地建設工作的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省直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41.西部金融中心建設背景下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優化與政策支持研究。
研究內容:立足四川省和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的現狀與問題,重點從吸引創投機構、深化創投管理、創新科技金融產品、構建財政資金“以投代補”模式等視角,研究提出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優化路徑、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成都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專著1部。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成都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42.基于科技屬性的企業融資評價體系研究。
研究內容:聚焦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以科技屬性為重點的企業融資評價模型研究,探索建立準確動態的企業科技屬性畫像,在精準匹配有關金融產品、金融服務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省直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2份、政策建議5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20萬元。
43.重點國家(區域)科技創新戰略及對策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調研和文獻研究系統梳理四川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重點國家科技合作基礎和成效、合作主體、合作需求等,分析創新技術發展趨勢、科技創新政策最新動向,梳理提出合作方向和支持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2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2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44.碳關稅對四川外貿的影響及應對研究。
研究內容:圍繞國際貿易低碳壁壘應對與突破,以國際上有關碳關稅為主要研究對象,系統分析碳關稅運行原理和對貿易的影響機制,形成構建新型的對外貿易體系的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成都海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成都海關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45.深化拓展稅電指數應用服務政府宏觀經濟決策研究。
研究內容:充分挖掘稅電大數據價值,完成稅電指數模型的指標體系構建,形成稅務、電力、統計等多部門數據共享應用的相關政策和制度建設建議,服務地方黨委政府宏觀經濟決策。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省稅務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2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省稅務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46.數智賦能內江優化營商環境調查研究。
研究內容:圍繞內江“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重點開展基礎設施智能化、政務服務在線化、數據運營無界化、平臺信息交互化等研究,形成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數智賦能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建議和研究報告。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內江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內江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47.數智賦能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管理研究。
研究內容:圍繞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問題,以數據運轉工作模式為基礎,運用大數據與輔助信息化技術,開展區域特異性、證照辦理、衛生安全、食品質量、防范及安全意識、執法監管等方面的研究,形成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管理策略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巴中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巴中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48.四川能源供應結構面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圍繞我省能源供應結構不優的現實問題,重點開展發展基礎、問題挑戰、主要任務、政策制度等研究,形成推動我省能源供應結構優化的政策建議和研究報告,為進一步開展推動能源供應結構優化相關問題研究積累研究成果。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省委政研室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省委政研室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49.四川省綜合績效提升型流域生態補償模式創新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構建以綜合績效提升為導向的流域生態補償資金精準分配理論框架和方法流程,提出建立“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統籌保護與“一河一策式”差異兼顧的流域生態補償模式的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生態環境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生態環境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50.川西高原優勢生態服務資源結構分布與持續供給能力培育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重點研究川西高原優勢生態服務資源結構分布現狀與問題、持續供給理論,探索提出生態服務的建設模式和政策制度,形成推動川西高原優勢生態資源持續供給的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甘孜州委州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2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甘孜州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51.常見高發慢性重大疾病精準防控體系的研究。
研究內容:重點圍繞解決冠心病早發、高發及防控效果差等難題,開展慢性重大疾病精準防控體系研究,形成早發冠心病防控綜合研究報告,為早發冠心病的管理模式提供參考。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遂寧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2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遂寧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52.雅安震后暴雨型泥石流運動規模演化機理數據庫研究。
研究內容:聚焦雅安典型暴雨及地震區,引入固液兩相理論及數據深度學習技術,建立極端暴雨型泥石流在重力、地震、碰撞及摩擦力等影響下運動規模演化模型,完善災害預測模型。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雅安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2篇、專利1項。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雅安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53.盆周山區基層應急管理規范化建設模式的探索與研究——以廣元為例。
研究內容:重點開展盆周山區基層應急管理陣地規范化建設模式、網格化清單制管理智能化建設模式等研究,形成推動盆周山區基層應急管理規范化的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廣元市委市政府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廣元市科技局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54.重大自然災害快速響應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調查分析近年來省內重大災害發生特點、響應過程、應急救援力量、科技支撐、協調聯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挑戰,研究形成重大自然災害快速響應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方式,提出重大自然災害快速響應的機制體制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應急管理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2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應急管理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55.新時代基層依法治理人才培養路徑研究——以四川省“法律明白人”培養機制為例。
研究內容:圍繞解決我省基層治理法治人才力量薄弱的問題,重點開展“法律明白人”的精細遴選、實踐培訓、作用發揮、管理考評、典型選樹及組織保障等研究,提出建立健全科學化標準化的“法律明白人”培養機制的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司法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司法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56.科技創新綜合黨委功能與運行機制優化研究。
研究內容:結合管行業就要管黨建的要求,分析全省科技創新綜合黨委發展現狀,總結省外科技創新綜合黨委先進經驗,提出推動全省科技創新綜合黨委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57.數字賦能宣傳文化工作高質量發展研究。
研究內容:立足網絡傳播格局新變化、數字時代工作新形勢,瞄準數字化賦能宣傳思想工作大趨勢,研究數字賦能宣傳文化工作的策略和舉措建議,為提高新時代宣傳文化工作實效提供參考。
考核指標:向省委宣傳部和科技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2份、政策建議5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省委宣傳部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20萬元。
58.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四川紀檢監察工作探析。
研究內容:全面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四川紀檢監察工作的做法及特點,提煉傳承革命基因、賡續紅色傳統、弘揚斗爭精神的歷史經驗,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紀檢監察工作提供啟示。
考核指標:向省紀委監委機關和科技廳報送決策咨詢報告2份、政策建議5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省紀委監委機關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20萬元。
59.科技創新推動文化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與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聚焦以“科技+文化”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升級,開展省內外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研究,從創新組織形式、資源配置方式、效益評估模式、人才培養范式等方面,提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機制創新和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省直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西南交通大學申報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60.機關黨建引領支撐科技創新“兩服務”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全省科技系統機關黨建特點規律、運行模式、品牌塑造等研究,探索分析科技系統機關黨建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的機制,提出在新時代塑造機關黨建品牌的政策建議。
考核指標:向科技廳和省直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
有關說明:該課題由科技廳組織并出具推薦函,商相關歸口單位推薦上報,限推薦1項,申報經費不超過10萬元。
(二)決策參考類項目。
有關說明:項目在以下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中自由命題申報,擬定的項目名稱應與申報研究方向相吻合,項目名稱表述應科學嚴謹、簡明規范,申報經費不超過5萬元。
2.1現代制造業發展研究。
研究方向:圍繞加快建設制造強省,在特色優勢產業提質倍增、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進培育、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提升等方面選題開展研究。
考核指標:向市級及以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及以上,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及以上。
2.2 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
研究方向:圍繞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在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培育發展現代金融、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促進消費擴容提質等方面選題開展研究。
考核指標:向市級及以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及以上,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及以上。
2.3 現代農業發展研究。
研究方向:圍繞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在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推進高標準農田規劃建設、做好“土特產”大文章、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和農業科技園區、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農業產業全鏈條升級等方面選題開展研究。
考核指標:向縣級及以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及以上,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及以上。
2.4 數字經濟發展研究。
研究方向:圍繞打造數字經濟發展高地,在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賦能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等方面選題開展研究。
考核指標:向市級及以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及以上,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及以上。
2.5 產業綠色轉型發展研究。
研究方向:圍繞推進產業綠色化發展,在打造綠色地毯優勢產業集聚、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利用、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等方面選題開展研究。
考核指標:向市級及以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及以上,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及以上。
2.6 產業園區建設研究。
研究方向:圍繞高質量建設現代產業園區,在推動國家級和省級新區、開發區、高新區提檔升級,實施園區主導產業培育提升行動,支持川渝毗鄰地區合作園區建設發展,提升園區集約高效利用水平等等方面選題開展研究。
考核指標:向市級及以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及以上,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及以上。
2.7 區域發展戰略研究。
研究方向:圍繞促進高水平區域協調發展,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建強現代化成都都市圈、提升區域中心城市能級、強化重要節點支撐功能、補齊區域發展突出短板、優化區域產業分工布局等方面選題開展研究。
考核指標:向市級及以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及以上,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及以上。
2.8 城鄉融合發展研究。
研究方向:圍繞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在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城鄉產業深度融合、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構建全域覆蓋城鄉一體的規劃體系、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等方面選題開展研究。
考核指標:向縣級及以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及以上,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及以上。
2.9 區域創新體系研究。
研究方向:圍繞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構建“兩主一廊三帶”科技創新格局、提升區域中心城市創新能級、促進縣域創新驅動發展、加快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科研院所和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等方面選題開展研究。
考核指標:向市級及以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及以上,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及以上。
2.10 科技創新政策和科技體制改革研究。
研究方向:圍繞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在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科研項目組織管理、創新聯合體建設、成果轉移轉化機制、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建設、科技創新激勵政策、科技倫理治理體系、科技評價制度改革、加強作風學風建設等方面選題開展研究。
考核指標:向市級及以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及以上,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及以上。
2.11 企業創新政策研究。
研究方向:圍繞做大做強市場主體,在統籌推進三次產業市場主體培育發展、加大創新型企業培育力度、持續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支持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等方面選題開展研究。
考核指標:向市級及以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及以上,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及以上。
2.12 教育體制研究。
研究方向:圍繞教育強省建設,在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推進“雙一流”建設,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動民族地區教育提質增效等方面選題開展研究。
考核指標:向市級及以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及以上,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及以上。
2.13 人才隊伍建設研究。
研究方向:圍繞加快建設創新人才集聚高地,在完善人才政策、深化區域人才協同發展、打造科技領軍人才和團隊、加大青年人才支持力度、優化外籍高層次人才服務管理措施等方面選題開展研究。
考核指標:向市級及以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及以上,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及以上。
2.14 公共衛生健康研究。
研究方向:圍繞加快建設衛生健康強省,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構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強重大疫情、地方病防控救治體系,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等方面選題開展研究。
考核指標:向市級及以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及以上,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及以上。
2.15 民生保障制度研究。
研究方向:圍繞加快民生社會事業發展,在促進更高質量就業、健全養老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發展慈善事業、完善住房制度、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發展等方面選題開展研究。
考核指標:向縣級及以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及以上,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及以上。
2.16 法治政府建設研究
研究方向:圍繞全面推進法治四川建設,在扎實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地方立法、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完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等方面選題開展研究。
考核指標:向市級及以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及以上,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及以上。
2.17 社會治理體制研究。
研究方向:圍繞加快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在加強城鄉基層治理、完善公共安全體系、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重大風險防控、新經濟新業態安全監管等方面選題開展研究。
考核指標:向市級及以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及以上,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及以上。
2.18 黨的建設研究。
研究方向:圍繞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在全面系統整體加強黨的領導、強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打造全面過硬黨組織、推進正風肅紀反腐等方面選題開展研究。
考核指標:向市級及以上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咨詢報告1份、政策建議3條及以上,形成課題研究報告1篇、論文1篇及以上。
——有關要求
(一)申報要求。
1.項目申報單位應是在川注冊的獨立法人單位,并具有完成項目所需的科研能力、組織管理和協調能力。
2.項目申請人應熟悉省情,具有與申請項目相應的較全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工作實踐經驗,具備較高研究水平與組織協調能力。受聘于四川省內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單位的境外科學家可作為項目負責人。
3.聯合申報項目需簽定項目合作協議,企業單獨或牽頭申報項目可不用匹配自籌資金。
4.委托市(州)科技局和省直有關部門(單位)組織申報的決策支撐類項目,申報時須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統”上傳市(州)科技局和直有關部門(單位)出具的推薦函。
(二)限額申報。
各申報單位按限額申報數進行申報。申報數原則上不超過申報單位上年度立項數的2倍;上年度立項數少于3項的單位,申報數不超過5項。
(三)審核原則。
1.項目應具有創新性、引領性和實踐性。申請項目以解決實際問題、推進決策應用為導向,立足四川省情,技術路線可行,注重研究的針對性、有效性和時效性,提出具有建設性、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議。
2.優先支持優秀研究團隊開展研究。優先支持深入一線實地調研、數據詳實、研究方法科學、分析全面深刻、操作性強且有明確成果應用部門的調研類、實證研究類項目。
3.凡在內容上與在研或已結題的各級各類項目有較大關聯的申請課題,須在申請表上詳細說明所申請項目與已承擔項目的聯系和區別,否則視為重復申請。
二、科研院所改革發展專項
?(該指南在線填寫“四川省省級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條件資金和項目申報書”“四川省省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申報書”。指南咨詢:羅實軍,028-86719619)
——總體績效目標
推動科研院所改革發展,改善科研建設條件,培育壯大人才隊伍,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在創新體系中的骨干和引領作用,實現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資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經費
(一)專項資金采取前補助支持方式。
(二)科研院所改革發展項目包括四川省省級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條件資金和項目、省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蒲性核母锇l展項目支持范圍見附件。
1. 省級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條件資金和項目。
省級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條件資金和項目由申報單位據實申報,根據輕重緩急按需支持。
2.省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
省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根據科研院所科研人員數和1979年1月1日后出生的科研人員數、項目管理績效、科研投入等情況,結合年度專項資金總額,采用因素法確定資金分配方案。首先提取10%左右的金額,用于獎補科研投入,再根據申報單位科技人員數、45歲及以下科技人員數分別按35%和55%進行分配,每個單位最低支持10萬元(不足10萬元,按10萬元進行支持),最高支持200萬元。由院所自主確定項目并進行全流程管理。
(三)本專項對申報單位匹配自籌資金無強制要求。
——實施周期
省級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條件資金和項目實施周期1年,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
省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實施周期由承擔單位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
——支持方向和重點
(一)省級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條件資金和項目。
1.連續使用15年以上、且已不能適應科研工作需要的科研用房及科研輔助設施的維修改造。高濕、高寒、高海拔等特殊條件下的科研用房及科研輔助設施,可適當放寬使用年限。
2.水、暖、電、氣及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的維修改造。
3.直接為科學研究工作服務的科學儀器設備、文獻資料(含電子圖書等)購置。
4.利用成熟技術,自主研制用于科研的儀器設備,或對尚有較好利用價值、直接服務于科學研究的儀器設備所進行的功能擴展、技術升級等。
5.信息網絡建設、安全隱患排查和整治等其他工作。
(二)省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
1.由科研院所自主選題開展的科研工作;
2.所屬行業基礎性、支撐性、應急性科研工作;
3.團隊建設及年輕人才培養;
4.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
5.科技基礎性工作等其他工作。
——有關要求
(一)省級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條件資金和項目。
1.申報單位用單位賬號登陸,在線填寫《四川省級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條件資金和項目申報書》。
2.申報單位提前做好項目可行性研究及必要的勘察、設計、論證、詢價等前期工作。申報50萬(含)以上維修改造、信息網絡建設、單臺(套)價格50萬(含)以上儀器設備購置等需報送可行性論證報告。
3.每個單位限報2項。
4.申報單位要提出明確的績效目標,資金使用對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能力的提升作用,項目實施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二)省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
1.申報單位用單位賬號登陸,在線填寫《四川省省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申報書》。
2.省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負責人應為1979年1月1日后出生。
3.本年度省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應在2024年3月底之前完成立項安排。
4.申報單位要提出明確的績效目標,資金使用對本單位或本領域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作用。
5.省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采用因素分配法分配。
(三)其他要求。
1.科研院所改革發展項目申報單位提出的績效目標應當明確。根據各類項目特點及目標,包括但不限于突破技術瓶頸,解決“卡脖子”技術、關鍵技術問題,獲得(申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培養、引進人才和團隊,項目產品實現銷售收入,鄉村振興目標及其他經濟社會效益目標等。
2.2023年科研院所落實科研助理崗位開發任務情況作為立項的重要指標。
附表:1.省級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條件資金和項目申報單位名單
2.省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申報單位名單
附表1
省級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條件資金和項目申報單位名單
序號 | 單位名稱 |
1 | 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 |
2 | 四川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
3 | 四川省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
4 | 四川省分析測試服務中心 |
5 | 四川省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檔案館 |
6 | 四川省農村科技發展中心 |
7 | 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 |
8 | 四川省計算機研究院 |
9 | 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 |
10 | 四川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 |
11 | 四川省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
12 | 四川省農業特色植物研究院 |
13 | 四川省工業環境監測研究院 |
14 | 四川省絲綢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
15 | 四川省機械研究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
16 | 四川省精細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
17 | 四川省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
18 | 四川省輕工業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
19 | 四川省皮革研究所 |
20 | 四川省工藝美術研究所 |
21 | 四川省建材工業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
22 | 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
23 | 四川省化學工業研究設計院 |
24 | 四川省酒類科研所有限公司 |
25 | 四川省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四川省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 |
附表2
省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申報單位名單
序號 | 單位名稱 | 序號 | 單位名稱 |
1 | 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 | 24 | 四川省國際經濟貿易研究所 |
2 | 四川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 25 | 四川省藝術研究院 |
3 | 四川省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 26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4 | 四川省分析測試服務中心 | 27 | 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實驗動物研究所 |
5 | 四川省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檔案館 | 28 | 四川省衛生計生政策和醫學情報研究所 |
6 | 四川省農村科技發展中心 | 29 | 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 |
7 | 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 | 30 | 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中醫研究所 |
8 | 四川省計算機研究院 | 31 | 四川省標準化研究院 |
9 | 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 | 32 | 四川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 |
10 | 四川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 | 33 | 四川省食品藥品學校(四川養麝研究所) |
11 | 四川省農業特色植物研究院 | 34 | 四川省體育科學研究所(四川省反興奮劑中心) |
12 | 四川省工業環境監測研究院 | 35 | 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 |
13 | 四川省糧油科研所 | 36 | 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 |
14 | 四川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研究院 | 37 | 四川省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 |
15 | 四川省發展與改革研究所 | 38 | 四川省廣播電視科學技術研究所 |
16 | 四川省成本物價研究所 | 39 | 四川省廣播電視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
17 |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 40 | 四川省中醫藥轉化醫學中心 |
18 | 四川省人才交流中心 | 41 | 四川省安全科學技術研究院 |
19 | 四川省國土科學技術研究院(四川省衛星應用技術中心) | 42 | 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 |
20 | 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 | 43 |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地質礦產科學研究所 |
21 | 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 | 44 | 四川省人工晶體研究所 |
22 | 四川省水利科學研究院 | 45 | 四川省交通運輸發展戰略和規劃科學研究院 |
23 | 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 | 46 | 四川省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四川省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 |
三、科普專項
(該指南在線填寫“四川省科技培訓項目申報書”“四川省科普作品創作項目申報書”。指南咨詢:黃文超 028-86718520)
——總體績效目標
開展培訓180場以上、培訓4.5萬人次以上;制作科普圖書和科普視頻40件以上。培養科普人才1500名以上。
——資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經費
科普項目分為科普培訓項目和科普作品創作項目兩類,均采取前補助的方式給予支持。
科普培訓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30萬/項。
科普作品項目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項,其中:科普圖書創作、翻譯支持經費不超過20萬/項,科普短視頻創作、翻譯支持經費不超過10萬/項。
——實施周期
項目實施周期一般為2年,自2024年1月至2025年12月。
——支持重點
(一)科普培訓。
1.“一市一特”科普能力提升。
支持方向:區域特色科普能力提升
經費額度: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30萬元。
申報主體:申報單位須通過所屬市級科技部門推薦,每個市可推薦1個項目。
相關要求:
(1)推動市、縣級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完善職能,對區域內科普資源、科普人才、科普平臺進行整體性規劃;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促進科普工作融合發展局面。
(2)建立當地科普人才庫,完善科普工作標準和評優評價體系,開展科普培訓5場以上,培養備案“天府科普使者”40名以上。
(3)推動區域內科普基地發展,建設區域的相關科普基地達標體系,在全省科技活動周、科普活動月期間開展相關活動。
(4)開展大型科普活動2場以上。
2.科普能力提升。
支持方向:支持面向青少年、勞動者、老年人等重點人群開展科普培訓;支持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產學研機構聚焦科普人才培養、致富技能、防災減災等開展科普培訓。
經費額度: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20萬元。
相關要求:
(1)依托省、市(州)、縣(區)相關機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醫療衛生機構、行業協會等,圍繞科普人才培養、致富技能、防災減災等,面向公眾開展科普培訓活動。鼓勵面向阿壩州、甘孜州、涼山州木里縣科普工作實際需求,采用漢藏雙語的培訓教材。
(2)須具備完整的項目計劃書和實施方案(包含培訓教材、相應的科普資料、具體實施計劃等),舉辦培訓活動不少于4次,培訓人數累計不低于1000人次。
(3)積極參與“四川省科普活動月”“四川省科技活動周”等活動,培養“天府科普使者”20名以上。
(4)鼓勵錄制培訓視頻,并通過官方網站、官方APP等網絡進行共享。
(二)科普作品。
重點支持科普圖書、短視頻創作,滿足新時代公眾科普需求。
1.科普圖書創作。
相關要求:
(1)作品應具備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內涵;具有較強的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內容豐富、形式活潑、通俗易懂、圖文并茂。
(2)作者應承諾作品的原創性,保證擁有作品的自主知識產權,不存在知識產權爭議。
(3)應提供作品的內容介紹(不少于800字)及能反映作品內容特色的部分樣章。
(4)作品應計劃于2025年底前由國家出版社正式出版,有正式出版合同。
(5)作品完成后需參加四川省優秀科普作品、優秀科普微視頻評選活動。
2. 科普短視頻創作。
科普短視頻可包括紀錄短片、微動畫、微動漫、微電影等形式。
相關要求:
(1)作品內容須圍繞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相關知識點需具備可信任科學來源;
(2)作品應采取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制作精良的藝術表現形式,具備完整藝術構思并完成腳本和試制樣片,敘事邏輯清晰,有助于啟發和提高公眾對科學的興趣,便于公眾理解、接受科學知識;
(3)科普微電影等單體視頻類作品,分辨率不低于1080P,一般單個電影時長5-15分鐘;
(4)系列短視頻類作品,分辨率不低于1080P,單個視頻時長不低于3分鐘,每個項目拍攝視頻不少于5集。
(5)申報作品須原創,應提供原始拍攝素材、矢量圖、三維建模文件、時間線工程文件等原始證明材料,引用內容無版權風險;
(6)申報作品完成后應通過國內權威媒體、官方APP、頭條號、百家號、微博號、微信公眾號等認證帳號發布,最終實現單體視頻類作品累積播放量不低于5萬次,系列短視頻類作品累積播放量不低于20萬次。
(7)申報作品完成后應在本級地區電視臺或融媒體中心定向投放播出,并參加四川省優秀科普作品、優秀科普微視頻評選活動。
——有關要求
(一)申報的項目應符合本指南所明確的支持方向,并在四川省內實施。項目申報單位應是在四川省內注冊的獨立法人單位,具有為項目實施提供相應場地設施和人才隊伍等的能力和條件。
(二)申報科普項目對自籌資金與申請經費的比例不做要求。
(三)多家單位聯合申報時,須在申報材料中明確各參與單位承擔的工作和職責。
(四)項目負責人應具有相應的科技專業水平和科普工作經驗,并具備完成項目的組織管理和協調能力。
(五)項目承擔單位須承諾將由財政資金支持取得的科普作品項目成果在全省范圍內舉行的科技活動周、科普活動月、送科技下鄉、涉藏地區科普賦能行動等國家和省級重大群眾性科普活動中無償推廣應用。
(六)項目申報單位應分別填寫《四川省科技培訓項目申報書》《四川省科普作品創作項目申報書》,承諾內容詳實、數據準確。
原文鏈接:https://kjt.sc.gov.cn/kjt/gstz/2023/8/15/90643a4286d14aa0a2e3129bd7073268.shtml